环球报道:绿色低碳勾勒农业未来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前不久,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完成了浙江省首单茶园碳汇交易,松阳县李山头村的3278亩茶园累计产生1416吨碳汇,实现交易额5万元人民币;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全球环境基金农业示范区内,通过采取固碳、减排、气候变化适应以及增效增收等技术,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5%至25%、固碳量增加12%至17%、作物单产增加5%至10%的成效。

如今,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,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。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,发展生态低碳农业。当前,我国农业低碳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?未来的发展路径是什么?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。

“农业既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,又是碳汇系统。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、安全供给的情况下,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要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坚持减排增汇替代节能协同推进。”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、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指出。

中国农科院发布的《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》显示,当前,我国农业以1/16的碳排放创造了1/10的GDP,主要农产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。我国基本建立了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和政策体系,国家重大农业绿色行动成效显著。

“从统计情况来看,我国农业农村碳排放是基础性、生存性排放。它是保障民生福祉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必需的排放,可以减少,但不可替代。同时,我国单位粮食生产碳排放持续下降,万元农业GDP碳排放、人均农业人口碳排放均远低于欧美等农业大国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指出。

据介绍,为了发展农业农村低碳生产,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和专项行动。其中包括每年投入1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。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提高节水灌溉等新技术采纳率,又可以抑制碳排放强度,具有显著的粮食增产与碳减排协同作用。多年数据分析表明,我国大豆、马铃薯、甘蔗等单位农产品的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。

我国历来重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。近年来,在农业减排固碳战略、政策和技术措施研发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。2015年,我国向联合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推进农业低碳发展,同年颁布“一控两减三基本”政策,提出农业节水、化肥农药零增长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;2017年印发《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》;2022年,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《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》,提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“十大行动”,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,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,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。

未来,我国低碳农业如何发展?梅旭荣认为,农业农村领域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应该是减排优先、碳汇补偿,以及降低单位农产品强度。

具体来看,在农业生产中,要主攻单产稳定,提高总产和资源利用率,尽可能做到降低碳排放;提升农业碳汇能力,推进农业生态价值转化。特别是要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,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、秸秆还田,有机无机肥配施、生物碳还田固碳配肥;推进农业农村减污降碳,发挥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;通过发展智慧气象、韧性管理,采用新型能源,培育智慧农民来推动和发展韧性农业与韧性农村。

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认为,要建立政府主导、社会市场主体和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。既要加快技术研发,更要突出技术推广应用。绿色产品、绿色投入品、绿色农机、绿色化肥农药等不仅要研发出来,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推广到基层,让农民用上,这样才能让减排降碳的潜力真正释放出来。(记者 常理)

关键词: